西汉司马迁著就的《史记》,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纵贯三千年风云,从黄帝到汉武帝,网罗天下放失旧闻,汇集成五十二万余字的史家绝唱。
这部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,与《资治通鉴》并称“史学双璧”,鲁迅的这句评价,道尽了它在史学与文学上的双重巅峰地位。
唐太宗曾言:“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
《史记》恰是这样一面照见古今的明镜,它笔下的帝王将相、刺客游侠、贩夫走卒,个个鲜活如在眼前,藏着最深刻的人性密码与生存智慧。
其中,有5个人生真相,看似朴素却字字珠玑。
读了三遍,我终于顿悟:一个人能够快速成长,便懂得如何在纷繁世事中守住本心,于起起落落间看清方向,活得清醒而通透。
能扛事者,才配得上成事:看项羽与刘邦的胜负局
展开剩余90%能扛事者,才配得上成事:看项羽与刘邦的胜负局
公元前203年,楚汉两大政权在广武对峙数月,项羽粮草将尽,急于速战,刘邦却坚守不出。
项羽无奈,架起高台,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置于其上,威胁道:“今不急下,吾烹太公!”面对如此绝境,常人恐早已乱了方寸,刘邦却神色自若,高声回应:“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,约为兄弟,吾翁即若翁,必欲烹而翁,则幸分我一杯羹 。”
虽然看似无赖的应对,但刘邦扛住了亲情与心理的双重压力,以镇定自若稳住军心,也让项羽的计谋落空。
同年,鸿沟议和后,项羽率军东撤,刘邦却在张良、陈平的建议下撕毁协议,发起追击。
韩信、彭越起初并未如约出兵,刘邦在固陵被项羽反击打得大败,汉军死伤近两万,再度陷入困境。
刘邦没有一蹶不振,而是听从张良之计,承诺分封土地给韩信、彭越。
靠着这份果断与担当,刘邦扛住了内部的分歧与背叛,重新集结力量,终于促成五路大军合围项羽。
公元前202年,垓下之战爆发。韩信排兵布阵,将项羽困于垓下。
楚军缺粮已久,又逢寒冬,士气低落,而汉军则人多势众、粮草充足,在这绝境之中,项羽虽勇猛突围,但大势已去。
反观刘邦,一路从弱小走向强大,正是凭借着在无数困境中咬牙扛事的能力,一次次跌倒又站起,才得以赢得天下,开创大汉四百年基业 。
王阳明曾说:“人须在事上磨,方立得住。”
所谓扛事,不过是在事上磨出了三分韧性、两分清醒,再加上五分不肯认输的执拗。
生活从不是一场冲刺跑,而是漫长的跋涉。
那些绊倒人的坎,看似是阻碍,实则是让你看清自己的镜子;那些扛过的难,看似是负担,实则是垫高你的基石。
能扛事的人,不是不会痛,而是痛过之后依然抬步;不是不会怕,而是怕过之后仍敢承担。
真正的厉害,从来不是从不犯错,而是错了能改;不是从不跌倒,而是跌了能爬。
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:读韩信的“功高震主”与结局
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:读韩信的“功高震主”与结局
公元前203年,韩信平定齐地后,派使者向刘邦上书:“齐伪诈多变,反覆之国也,南边楚,不为假王以镇之,其势不定。愿为假王便。”
彼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于荥阳,见信大怒,骂道:“吾困于此,旦暮望若来佐我,乃欲自立为王!”
张良、陈平连忙踩其足,附耳低语:“汉方不利,宁能禁信之王乎?不如因而立,善遇之,使自为守。不然,变生。”
刘邦恍然大悟,随即改口骂道:“大丈夫定诸侯,即为真王耳,何以假为!”遂遣张良往立韩信为齐王。
这一次,韩信虽得高位,却已在刘邦心中埋下猜忌的种子。
公元前202年,垓下之战前夕,刘邦约韩信、彭越共击项羽,二人却按兵不动,致刘邦在固陵大败。
张良献策: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,今可立致也。”刘邦遂许诺将陈县以东至海的土地封给韩信。
韩信方才出兵,最终助刘邦灭楚。
公元前201年,刘邦借口游云梦泽,趁韩信前来拜见时将其逮捕,贬为淮阴侯。
韩信闲居长安时,常称病不朝,还曾对樊哙言:“生乃与哙等为伍!”。
公元前196年,陈豨谋反,韩信暗中与其勾结,欲在长安响应。
吕后得知后,与萧何设计诱韩信入宫,斩之于长乐宫钟室,夷其三族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叹:“假令韩信学道谦让,不伐己功,不矜其能,则庶几哉,于汉家勋可以比周、召、太公之徒,后世血食矣。”
有时候,我们去商场里购物,买鞋不看尺码只看款式,再好看也磨脚。
位置这东西,得跟自己的职业品格般配。品格是底子,位置是面子,底子薄了,面子早晚得塌。
真正站得稳的,都是心里有杆秤,知道自己能扛多少、该拿多少,不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,不做撑不住的事。
毕竟,德能载物,也能载住自己。
时势造英雄,更需识时务:从范蠡“功成身退”看经营
时势造英雄,更需识时务:从范蠡“功成身退”看经营
《史记》里讲:“顺流而东行,至于北海,东面而视,不见水端。”
水顺势而为能成汪洋,人识时务方能走远。
比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去赶集市,早去能占好摊位,可散集了还赖着不走,就得被人清场。
识时务不是做墙头草,是懂火候。
生活里那些能走远的,都是会看形势的:该闯的时候敢抬脚,该收的时候能刹车,顺着势头走,比硬较劲省劲多了。
公元前494年,吴越夫椒之战,越国大败,范蠡随勾践入吴为质。
他劝勾践“屈身以事吴王,徐图转机”,自己则伴其左右,三年间谨小慎微,助勾践麻痹夫差,终得归国。
归国后,范蠡与文种制定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之策,他亲自耕作,鼓励农桑,推行农商并举;又献美人计,遣西施入吴,乱其心志。
公元前473年,越国趁吴国精锐伐齐之际,范蠡率师突袭,攻破姑苏,夫差求和不成自刎,勾践终成霸业。
功成之后,范蠡看透勾践“长颈鸟喙,可共患难不可共乐”的本性,拒绝接受上将军之位,将所得赏赐散予亲友,悄然携家眷乘舟泛海而去。
至齐地后,他化名“鸱夷子皮”,耕于海滨,兼营渔盐,数年便致巨富。
齐王闻其贤,欲拜为相,范蠡却叹:“居家则致千金,居官则至卿相,此布衣之极也。久受尊名,不祥。”
遂尽散家财,迁至陶地,改名“陶朱公”,再度经商,不久又累资巨万,终成后世尊奉的“商圣”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赞其“三迁皆有荣名,名垂后世。”
识时务不是见风使舵,是懂“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”。
做生意、过日子都一样:行情好时往前冲,势头不对就转弯;手里的牌顺就多打几把,牌烂了就赶紧换桌。
不跟时运较劲,顺着趟儿走,看似慢了,实则走得更稳、更远,这不是没骨气,是把力气用在刀刃上的智慧。
细节藏着命运的开关:观李斯“厕鼠与仓鼠”的顿悟
细节藏着命运的开关:观李斯“厕鼠与仓鼠”的顿悟
李斯年轻时曾为楚国上蔡郡的一名小吏,常负责管理粮仓。
有一日,他如厕时撞见老鼠在污秽中觅食,见人进来便惊慌逃窜,浑身脏污却仍惶惶不安;
转身回到粮仓,又见仓中老鼠栖身于高大屋檐下,以堆积的粟米为食,体态肥硕,即便有人靠近也从容不迫。
这鲜明的对比让李斯心中巨震,他抚掌长叹:“人之贤不肖,譬如鼠矣,在所自处耳!”
这顿悟如一道光劈开他的平庸生活,立志求学。
公元前250年左右,李斯毅然辞去小吏之职,告别妻子儿女,远赴齐国国都临淄的稷下学宫,拜入荀子门下专攻“帝王之术”,他要从“厕鼠”的境地挣脱,奔向能让自己成为“仓鼠”的舞台。
学成后,他纵观天下大势,认定“六国皆弱,唯秦有并天下之势”,遂西入秦国。
学成后,李斯观六国皆弱,遂入秦,初为吕不韦舍人,后因向秦王嬴政献“灭六国、成一统”之策得重用,拜为客卿。
公元前237年,秦王下“逐客令”,李斯上《谏逐客书》力陈其弊,言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”,秦王悟而废令,复其官。
此后,李斯辅佐嬴政定“远交近攻”之策,历时十年助秦灭六国,建立秦朝。
他建议废分封、设郡县,统一文字、货币、度量衡,对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功不可没,官至丞相。
《道德经》有云:“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”
比如我们在家里织毛衣,一针错了不打紧,可一直错下去,整件衣服都会走形。
生活里的细节从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:一句话的语气,一次选择的倾向,甚至是心里一闪而过的小念头,看着不起眼,实则都在悄悄拨动命运的齿轮。
有人因注意到别人忽略的细节,抓住了翻身的机会;也有人对小毛病、小贪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最后栽了大跟头。
说到底,命运的开关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琐碎的地方,把每个细节都捋顺了,路才能走得又稳又远。
善恶终有报,天道好轮回:品李广“数奇”与卫青的福报
善恶终有报,天道好轮回:品李广“数奇”与卫青的福报
汉武帝元光六年,李广率万骑出雁门击匈奴,兵败被俘。
匈奴兵将其置于两马间,李广佯死,趁隙夺马逃回,却因损兵折将被判死罪,赎为庶人。
元朔六年,李广随卫青出定襄,诸将多因战功封侯,唯独他无功而返。
元狩二年,李广与张骞分兵击匈奴,他率四千骑被匈奴四万骑围困,血战两日,士卒伤亡过半,终因张骞援军迟到而错失战机,功过相抵无封赏。
反观卫青,元光六年首次出征,率万骑出上谷,直捣匈奴龙城,斩敌七百,赐爵关内侯。
元朔二年,他率军收复河南地,置朔方郡,封长平侯。
元朔五年,卫青奇袭匈奴右贤王庭,俘小王十余人、部众万余,拜大将军,三子同日封侯。
元狩四年,漠北之战中,李广因迷失道路误军期,不愿受刀笔吏审讯,自刎而死。
而卫青率军直抵阗颜山,歼敌万余,稳定北疆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叹李广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”,却“数奇”(命运多舛);赞卫青“为人仁善退让”,故能“功施社稷,庆流子孙”。
就像老辈人说的,种善因得善果,种恶因长毒草。
平时待人接物的分寸,做事的底线,看着是小事,其实都在悄悄攒福或者积怨。
你对人厚道,遇事自然有人帮;总想着占便宜、耍心眼,路只会越走越窄。
生活从不算错账,那些你付出的善意、守住的规矩,早晚会变成运气回到身上。这不是迷信,是人心换人心的实在理。
▽
《史记》有言: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。”
其实过日子和读史一个理,那些翻来覆去的道理,都藏在日常的柴米油盐里。
能扛事的人走得远,德配位的人站得稳,识时务的人转得顺,重细节的人少摔跤,存善念的人有后福。
说到底,人生哪有什么捷径,不过是把简单的道理过成了日子,把朴素的智慧活成了通透。
发布于:江西省大牛证券-股票杠杆app-配资门户网址-配资天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