隐形战机对非隐形战机通常具有明显优势,但在今年国庆期间的一则消息显示,我国一架歼-16战斗机在近海海域成功戏耍了两架他国隐形战斗机。经过近距离缠斗后,歼-16成功锁定这两架隐形战机,迫使对方仓皇逃离。
2025年10月国庆节期间,央视军事专题片《必胜》披露了这则消息。西部战区飞行员李超驾驶歼-16战机,在我国近海空域与两架外军隐身战机展开近距离对峙。李超不仅完成了10-15米极限距离的“倒飞绕顶”,还以火控雷达同时锁定双机,最终迫使对方紧急逃离。这场空中较量打破了隐身战机“不可战胜”的神话,也留下了一个悬念:被驱离的究竟是F-35还是F-22?
从央视披露的细节和飞行员口述可知,这场对峙非常惊险。2024年沿海驻训期间,李超驾驶的歼-16战斗机正沿领海线巡航,两架外军隐身战机从远海方向高速逼近,意图通过“低可探测姿态”实施侦察渗透。首次空中交汇时,歼-16已凭借体系支撑锁定对方长机,而敌方僚机为解主机之围强行脱离空战圈,并试图对歼-16实施反锁定。
面对突发状况,李超果断推杆让战机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攀升,随后完成“桶滚”动作,从敌方战机上方倒飞掠过。此时两架战机的座舱盖距离仅10-15米,李超能清晰看到对方飞行员惊愕的表情。这一极限操作不仅破解了敌方的反锁定企图,还让歼-16占据攻击阵位,火控雷达屏幕上同时出现两个稳定的锁定信号。两架外机在绝对的战术压制下,只得加速向远海撤离,此后该型号战机再未出现在我国近海。
关于这两架外国隐身战机的型号,结合任务背景、装备性能与后续部署动态,可以进行分析。我国周边部署的外军隐身战机只有F-35系列(A/B/C三型)与F-22两款。韩国部署的F-35A出动需美国批准,且多为短期演习部署,日本北部三泽基地配备的F-35距离中国沿海过远,不太可能转场来骚扰。而美国空军在日本冲绳嘉手纳基地轮换部署的F-22战斗机具备常态化抵近能力,因此此次被驱离的隐身战机极有可能是F-22。
F-22采用驻日美军嘉手纳基地的“轮训轮驻”模式,2024年10月仍有第3战斗机联队的F-22部署记录。尽管F-22的机动性很强,但在近距离格斗中并无代差优势。此外,F-35C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。这款舰载机随美国航空母舰移动,2024年8月时,美国海军“林肯”号航母打击群曾进入我国周边海域,其搭载的VMFA-314“黑骑士”中队正是F-35C作战单位,此后美军官方渠道再无F-35C在该区域的活动记录。
从性能短板看,F-35C虽为舰载隐身战机,但因设计妥协存在明显缺陷,无法像歼-16那样完成大过载的“桶滚绕顶”动作。因此,歼-16与之近身格斗的两架外国隐身战斗机,很可能是F-22或F-35C。
这场对峙的意义远不止“锁定一架隐身战机”。它彻底揭开了五代机的“性能短板”,也印证了我国空战体系的成熟。歼-16之所以能以四代半机型压制五代机,核心源于三大优势:雷达与武器的“代际反超”、气动与动力的“格斗优势”以及体系支撑的“全域感知”。
现代空战早已不是“单机对决”,我国构建的反隐身体系彻底瓦解了F-35C的核心优势。地面米波雷达可穿透隐身涂层捕捉信号,空警-500A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实现360度无死角探测,天基卫星系统提供长时间轨迹跟踪。即便F-35C试图通过电子干扰摆脱锁定,歼-16的电子战系统也能快速反制,形成“发现即锁定,锁定即压制”的闭环。
央视主动披露这场对峙,传递出我国近海防御的两大核心信号:一方面,隐身战机的“技术代差”已可通过体系弥补;另一方面,我国对近海空域的掌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。正如飞行员李超所说,“我们只要站在那个位置,身后就是安全的”。这句话的底气,正是源于体系实力的全面提升。
大牛证券-股票杠杆app-配资门户网址-配资天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