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末明初的史学奇才陈桱
元末明初时,浙江奉化出了一位名叫陈桱的学者。他字子经,出身于一个世代研究史学的书香门第。他的祖父陈著是南宋进士,与抗元名臣文天祥同榜,曾撰写《历代纪统》;父亲陈泌也是一位校官,继续家族史学传统。到了陈桱这一代,陈家的史学成就再放异彩,他编撰的《通鉴续编》成为传世之作。 《通鉴续编》的由来 《通鉴》即北宋司马光编著的《资治通鉴》,采用编年体例,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的历史。但陈桱认为,《资治通鉴》存在缺漏:周威烈王之前的历史未被收录,而宋朝建立后的历史也需补充。于是,他着手编写《通鉴续编》,共二十四卷,其中二十二卷专门记述宋朝历史。 乱世著史,历经波折 编修史书绝非易事,尤其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下。元末天下大乱,各地起义不断,陈桱被迫离开家乡奉化,流落至江苏长洲。明朝建立后,他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,正是在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里,他完成了《通鉴续编》。 对赵匡胤的另类记载 《通鉴续编》主要记载宋朝历史,自然少不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事迹。北宋开国源于著名的“陈桥兵变”,赵匡胤被部下拥立为帝,黄袍加身。正史《宋史》记载,赵匡胤是被迫接受帝位,但陈桱在《通鉴续编》中却写道:“春正月,周使赵匡胤帅师御汉至陈桥,匡胤自立而还。”这一表述暗示赵匡胤是主动策划兵变,而非被动接受。陈桱的笔法显然带有贬义,暗讽赵匡胤篡位自立。 雷震不改其志的传说 明代志怪笔记《庚巳编》记载了一则关于陈桱的奇闻:他在撰写赵匡胤“自立而还”时,突然天雷震动书案,但他面不改色,厉声道:“老天虽击陈桱之臂,亦不改矣!”三日后,他梦见自己被带到一座宫殿,殿中坐着一位身穿黄袍、面色紫黑的帝王,正是赵匡胤。赵匡胤质问:“朕何负于卿,乃比朕于篡耶?”陈桱坦然回答:“史贵直笔,陛下虽杀我,不可易也。”梦醒后,他仍坚持己见。 朱元璋的愤怒与陈桱的结局 赵匡胤是明太祖朱元璋敬重的帝王,而陈桱的记载无疑触怒了朱元璋。朱元璋性格刚烈,厌恶沽名钓誉之人,对陈桱的“直笔”极为不满。此外,陈桱在官场上的表现也令人不齿。他曾依附权臣杨宪,极尽谄媚之能事。杨宪得势时,陈桱阿谀奉承,甚至借诗句“只有天在上,更无山与齐”吹捧杨宪,因此被提拔为翰林待制。然而,杨宪后来因谋权被诛,陈桱也受牵连而死。 关于陈桱的死因众说纷纭。《明太祖实录》暗示他因杨宪案被处决,而《庚巳编》则称他因“坐法死”。临刑前,朱元璋冷冷说道:“吾特为宋祖雪愤矣。”可见,朱元璋对陈桱的“直笔”极为反感,认为他诋毁赵匡胤,故借此泄愤。 历史评价陈桱虽有才华,但品行难称高尚。他为了名利,不惜曲意逢迎,甚至歪曲历史。与司马迁、司马光等正直史家相比,他的史德相形见绌。朱元璋杀他,既是对其阿谀行为的惩罚,也算为赵匡胤“平反”。陈桱的一生,可谓才高德薄,终因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证券-股票杠杆app-配资门户网址-配资天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