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身份非常特殊,不同于大多数国家的君主,楚国君主直接自称为王,与周天子平起平坐,展现出了楚国在春秋时期独特的地位,显得格外“出类拔萃”。
在春秋时期,大多数诸侯国的国君都以“公”作为称号,《史记索隐》版本的春秋五霸中,除了楚庄王外,其余四国的国君分别是齐桓公、晋文公、宋襄公和秦穆公。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楚国与其他国家的独特差异,楚庄王显然与这四位国君的关系是极为不一样的。
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一直是围绕争霸战争展开的。争霸战争从来不是无的放矢,而是有着“尊王攘夷”的口号。这一口号的背后,实际上是期望能够恢复分封制的秩序,使得某一国君能够主导整个局面。所谓的分封制秩序,就是周武王推翻商朝后,进行的那次大规模的诸侯分封。周武王在推翻商朝的过程中,分封了71个诸侯国。而当周公摄政时,诸侯的数量还不断增加,可以说,西周初期的诸侯国数量至少在百个以上。这些诸侯国的身份和地位各不相同,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爵位体系,从高到低依次为“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”。
展开剩余72%与周王室亲近的诸侯,通常会被封为公爵;像齐国这样的功臣国,其君主则是侯爵;接着是伯爵,这些诸侯国多为一些较小的国家,地位较低;更小的诸侯国,其国君则是子爵,最后是男爵。西周初年,诸侯国的封地非常小,公爵的封地大致为百里,侯爵为七十里,子爵和男爵的封地则更小。到了周公摄政时期,诸侯的封地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:公爵的封地为五百里,侯爵为四百里,伯爵为三百里,子爵为二百里,男爵为百里。
然而,尽管楚国在西周初期仅是一个小小的子爵,封地不过五十里,甚至到后期也仅增加到二百里,但它的历史背景却是相当独特的。楚国地处边远,且爵位较低,按理说每年只需向周王献上少量的祭品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楚国的历史地位低微,事实上,楚国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崛起,成为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强国。
楚国的强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最初它只是一个部落,在商朝衰亡、周朝崛起时,楚国的祖先鬻熊敏锐地察觉时局的变化,选择投靠了周文王。周朝给了鬻熊一个子爵的爵位,从而使得楚国成为了周朝的附庸。尽管如此,早期的楚国还显得相当贫弱,国君不仅得每天辛勤进贡,还需要管理祭品,更没有资格参加诸侯的盟会。如此低微的身份,也让楚国的地位始终处于被轻视的状态。
尽管如此,楚国的地理位置以及江汉平原的巨大潜力为其提供了发展机会。在早期的几年里,楚国的臣民致力于开发这片土地,直到熊渠时期,楚国逐渐强大并开始向外扩张。正因如此,在周昭王十六年,周天子亲自率兵南征江楚一带,史称“昭王南征”。虽然周昭王前期取得了一定战果,但最终因轻敌而在战斗中溺水身亡。这一事件标志着楚国的强大,楚国的国君在江汉平原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,甚至能够与周天子相抗衡。
楚国的国君虽然屡次要求提升爵位,但周天子始终不愿将楚国提升为公爵,甚至将楚国视为蛮夷。面对这样的困境,楚国最终决定不再遵循周朝的封号体系,宣布自称为“王”,不再遵循“公”的称号。这个行为可以说是在挑战周天子的权威。事实上,楚国的自封为王,是一种典型的“暴发户”式的做法,一方面是因为楚国的强大,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面对周王室的排斥。周朝的体制中,只有周天子才可以被称为“王”,而其他诸侯只能以“公”的身份存在,楚国的行为显然在周朝的礼制中是“僭越”之举。
当然,楚国称王的事件并非没有变故。在熊渠时代后期,周厉王开始不断征伐不听号令的诸侯。为了避免与周朝发生正面冲突,楚国国君主动放弃了“王”的称号,取消了儿子的封号。但到楚国第十九任国君时,熊眴重新称王,成为楚厉王。自此之后,楚国国君普遍以“王”自称。
与其他国家不同,楚国能称王,得益于其强大的国力。历史上,楚国吞并的小国数不胜数,这为其最终能以王自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至于春秋五霸的评价版本,除了楚国,吴国和越国的国君也称王。与楚国类似,吴国和越国的君主早期也没有高贵的爵位,但随着国力的逐渐强大,它们逐步在春秋五霸中占据了一席之地,展现出极为不容忽视的实力。
至此,楚国的王者之路,实际上是一段从低谷到巅峰的奋斗史。虽然起初并不被看好,但凭借坚定的决心、强大的实力,最终在历史的舞台上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证券-股票杠杆app-配资门户网址-配资天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